把握儒家思想精髓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
时间:2018-12-04 23:0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的道德修养、社会伦理准则就是和谐与和平的保障。瑞士著名哲学家孔汉思在起草《走向全球伦理宣言》时,特别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两点:一个是人道,即孔子说的“仁”;另一个是孔子在人文规则历史中设立的第一个黄金法则,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教人修文德,立忠信,特别注重推己及人。孔子“一以贯之”的“道”,曾子说就是“忠恕”。孔子认为,现实世界由“太一”化生而来,“分而为天地”,“然后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处理这些两两相对的关系,需要有忠恕之道,需要有“一”的思维,由修己而推己。 儒家注重“人道大伦”,希望推衍“爱与敬”。孔子说“爱与敬,其政之本”,人有爱有敬,才能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认为修养要从家庭开始,修身须从孝悌起步。儒家的“仁爱精神”“敬畏观念”正是“爱”和“敬”的问题。三国时魏国人刘邵说《孝经》“以爱为至德”“以敬为要道”,他在《人物志》中说“人道之极,莫过爱敬”,说明他把握了儒家学说的精髓。儒学的这些特征,对于人的道德培养,尤其对于青少年的是非观、价值观培育有重要价值。 4.“执两用中”与人生的行动纲领和思维指南 儒家思想特别重视中道。孔子讲“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它是道德准则,也是思想方法,指以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为人处世。“中庸”即“中之用”,就是“用中”或“使用中道”,按东汉郑玄的说法就是“中和之为用”。孔子讲的“中”是“时中”,是根据条件变化而不断调整的“中”。中庸的精髓在于有“经”有“权”,中庸指人在为人处世中不断纠偏的过程。 人处在天地之间,就应当效法天、地之道。《逸周书》讲:“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东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又说“天道曰祥,地道曰义,人道曰礼”,所以孔子强调说:“夫礼,所以制中也。”“以礼制中”的同时还“以刑教中”,儒家讲德主刑辅,那么怎样以刑辅德?儒家注重德治,但从没有忽视“刑何以辅德”的问题,所以孔子说“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在“时中”哲学里,中的标准就是合宜、合理、合礼。“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无可无不可”,一是“无过无不及”。也就是说,一切要以是否合“义”而定。可见,“中庸”不仅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和处世准则,也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核心特征。孔子晚年喜《易》,所作《易传》尤其看重“时”与“变”,他强调时中立极,多次说“与时偕行”“与时偕极”。孔子的中道原则追求中和境界,让人不拘泥、不保守,让人不偏执、不极端,让人与时俱进,不故步自封,体现了孔子思想儒学学说的高度与深度。 历史总在不断发展,在“损益”中前进。作为一种行为方式,“中庸”有很强的实践性,儒家思想在政治与社会的各方面都包含有中庸思维,体现了“时中”的智慧。作为一种修行方式或自我教育方式,中庸强调至诚无息、择善固执。儒家中道思想注重以人为本,以人性为主体,使个体发展与社会和谐相协调,这是社会法则,也是人道原则。中庸方法是进取的哲学,是和谐的哲学,中国儒学精神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之一。 总之,儒学铺染了中国人的生命底色,包含了我们的价值信念与民族精神,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作者:杨朝明,系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教授)(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