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要来吗(2)
时间:2022-12-09 22:5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插件 点击:次
2019年,李明涛团队曾提出过“摘星计划”,并设计出一种通过操控小行星来改变其运行轨道的概念方案。此后,他们在“摘星计划”的框架下,又提出了“以石击石”的概念方案,希望能捕获一个几米尺寸的小行星或石块,去撞击一个对人类有威胁的小行星,目的是提升撞击动能。 在李明涛看来,处置能力太弱是人类防御小行星时面临的最大挑战。“小行星太沉、太大,像一座小山一样,有几十万吨甚至几百万吨,而航天器的重量最多有几吨,所以撞击速度虽然很快,但对小行星轨道速度的改变量可能只有几毫米/秒。”李明涛说。 在这种情况下,他认为,要想成功地让小行星偏离对地球有威胁的方向,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升监测预警能力,为处置小行星提供充足的预警时间。 “提前发预警,提前去撞,这样才有可能让‘毫厘’之差变成‘千里’之差。”李明涛说。 今年3月,李明涛和赵海斌等人在国际行星科学领域期刊Icarus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提出了一个名为“地球领航轨道”的天基监测预警任务概念方案。 这个任务是在地球领航轨道上部署两台望远镜,当小行星从太阳一侧方向接近地球时,及时发出预警。在论文中,他们计算确定了望远镜的初始轨道,并建立了小行星发现和预警能力评估模型。 “天基与地基可以实现相互补充,提升小行星的监测预警能力。”赵海斌说,地基望远镜的优势是口径可以做得比较大、工作寿命比较长,劣势在于观测时间和观测天区有限、受大气条件制约。天基望远镜的优势在于可以全天候观测、覆盖的天区大、观测波段宽,劣势在于成本比较高、工作寿命相对较短。 做好基础研究,服务国家需求 得知国家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的消息时,赵海斌心潮澎湃。他所在的紫金山天文台,是国内小行星观测研究历史最悠久的机构。 “小行星观测是我们的一个传统学科,紫金山天文台前台长张钰哲先生是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他最擅长和喜爱的就是小行星研究。如今我们仍保持着这一传统,几十年都没有中断。”赵海斌说。 最早,紫金山天文台用的是40厘米、60厘米口径的望远镜。进入新世纪后,他们在江苏盱眙建了一个1米口径望远镜,主要目标就是寻找和监测小行星。 “这个望远镜从运行以来,已经发现了30颗新的近地小行星,其中有5个是比较大、距离地球轨道比较近、构成潜在威胁的小行星。最近的一颗小行星距离地球大约14万公里。”赵海斌说。 “我觉得挺开心的,努力了几十年的事情终于受重视了。我们非常乐于参加国家的任务,也会尽力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的组建提供方案支持。”赵海斌说。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王者有什么小知识或秘密
- 下一篇:河南治疗睡眠呼吸暂停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