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安全扫描-香港墨客投资移动版

主页 > 业界资讯 > 网络渗透测试

《美国情报机构网络攻击的历史回顾》报告发布(2)

2012年5月,安天发布报告,分析了“火焰”病毒的运行逻辑、传播机理和主要模块功能,认为“火焰”是一个比“震网”具有更多模块的复杂组件化木马,其漏洞攻击模块中包含曾被“震网”病毒使用过的USB攻击模块,佐证了二者的同源关系;

2012年8月,卡巴斯基发现“高斯”病毒,称有足够证据表明“高斯”与“火焰”“震网”密切相关,由与“震网”“毒曲”“火焰”相关的组织创建;

2019年9月,安天经过持续跟踪研究发布报告“震网事件的九年再复盘与思考”,分析了“震网”各个版本的特点、产生原因、作用机理、相关高级恶意代码工程框架,以及“震网”“毒曲”“火焰”“高斯”“方程式组织”所使用恶意代码间的关联。

  第三篇 超级机器的全貌——斯诺登事件跟进分析

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率先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情报职员斯诺登爆料的NSA代号为“棱镜”(PRISM)秘密项目,曝光了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在内的9家国际网络巨头配合美国政府秘密监听通话记录、电子邮件、视频和照片等信息,甚至入侵包括德国、韩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网络设备。随着斯诺登泄露文件的逐步公开,全球网络安全厂商对于美国情报机构网络空间行动的相关工程体系、装备体系有了更多可以分析的文献资料,美国网络空间超级机器的全貌逐步显现。

2013年7月,安天发布分析文章,指出斯诺登事件暴露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棱镜”项目作为NSA网络情报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利用美国互联网企业所提供的接口进行数据检索、查询和收集工作;二是谷歌、微软、苹果、脸谱等美国大型互联网企业大多与此计划有关联;三是NSA下属的特定入侵行动办公室(TAO)对中国进行了长达15年的攻击,相关行动得到了思科的帮助;

2017年12月安天发布系列文章,深度解析斯诺登泄露文件中的“星风”计划等,指出美国开展了以“棱镜”为代表的大量网络情报窃听项目和计划,形成覆盖全球的网络情报获取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湍流”(TURBULENCE)为代表的进攻性能力支撑体系,通过被动信号情报获取、主动信号情报获取、任务逻辑控制、情报扩散与聚合、定向定位等相关能力模块,实现完整的网络空间情报循环,再结合“监护”(TUTELAGE)、“量子”(QUANTUM)等网络空间攻防能力模块,进一步实现情报驱动的网络空间积极防御和进攻行动;

2022年3月,中国网络安全厂商360发布报告,披露NSA长达十余年对全球发起的无差别攻击,尤其对“量子”攻击系统、“酸狐狸”(FOXACID)零日漏洞攻击平台、“验证器”(VALIDATOR)和“联合耙”(UNITEDRAKE)后门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全球受害单位感染量或达百万级。

  第四篇 后门的传言—对美国污染加密通讯标准的揭露

全球网络安全业界和学术界通过不懈努力,证实了美国通过植入后门操纵国际信息安全标准的行径。其做法动摇了整个互联网的技术信任基础,对全球国际关系生态环境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2007年,微软密码学家从技术角度进行分析,说明美NIST在2006年通过SP 800-90A推荐的双椭圆曲线(Dual EC)确定性随机位发生器(DRBG)算法存在可植入后门的可能性;

2013年斯诺登泄露文档不仅证实了此前的后门猜测,还曝光了NSA对密码体系的长期、系统性的操控,利用加密标准漏洞对全球的监控;

2015年,美国“连线”杂志披露了NSA对VPN通信攻击的加密漏洞Logjam;

2020年,美国、德国和瑞士媒体联合披露CIA通过操纵密码机生产厂商Crypto AG,长期窃取全球多个国家政企用户加密通讯内容。

  第五篇 固件木马的实证——“方程式组织”正式浮出水面

固件是写入硬件的软件,其比操作系统更底层,甚至先于操作系统加载。如果把病毒写入固件中,就更隐蔽和难以发现。全球网络安全产业界和学术界逐步证实了美国利用硬盘固件完成“持久化”的攻击活动。

2014年1月,专注研究BIOS安全的网络安全专家达尔马万·萨利亨(Darmawan Salihun)撰文,分析曝光NSA的BIOS后门DEITYBOUNCE、GODSURGE等,并将这些恶意软件称为“上帝模式”;

2015年2月至3月期间,卡巴斯基发布系列报告,揭露名为“方程式组织”(Equation Group)的APT组织,称其已活跃了近20年,是“震网”和“火焰”病毒的幕后操纵者,在攻击复杂性和攻击技巧方面超越了历史上所有的网络攻击组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