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有的是挑战精神(2)
时间:2025-11-14 14:4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 点击:次
倪光南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关村培育出了两万多家企业,这种贡献得益于它独一无二的科技资源,即中关村地区众多的中国顶级的高校和研究所。不过,科技资源并不会自动地转变为生产力,在实践中,中关村是遵循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方针,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可以说,“产学研相结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使中关村得以扬长避短、推动高技术企业的成长。其中,联想是企业和研究所(中科院计算所)结合的典型,方正是企业和高校(北京大学)结合的典型。中关村这些年的实践表明,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是中关村创新的源泉,是中关村推动高技术企业成长的引擎。
倪光南毫不讳言,与美国硅谷相比,当年的中关村有些条件还是欠缺的,比如,中关村没有风险投资,而这通常被认为是催生高技术企业的必要条件。但另一方面,中关村不仅拥有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员,也积聚了大批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这是国家对高校和研究所长期投入的结果。正因为有这样的条件,一些高技术企业应运而生,它们运用企业机制,在有关高校或研究所的支持下,针对市场需求,将这些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取得了“第一桶金”。就这样,中国第一批高技术企业脱颖而出了。
而随之而来的,则是产学研结合的新课题,如何严格界定知识产权。倪光南认为,由于没有严格的界定,后来有人就不承认有关的知识产权;或即使承认知识产权,但在评估这些知识产权的价值时,也存在着不同的方法,因此,今后在实施“产学研相结合”时,应当妥善处理好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全面贯彻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
“现在的中关村已经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了,我相信明天会更好。”倪光南微笑着说。
将余生的时间放在UOF
采访倪光南的当天,正好碰上中科院系统大停电,在中科院计算所大楼9层办公的倪光南,几度步行上下,他步伐坚定,节奏明快,根本不像一个年近70的老人。说起现在的生活,他最大的困扰是“会太多”。问及会不会写回忆录,他直言:“时间不够用,我现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没时间写回忆录。”
倪光南现在把大多数的时间放在全力以赴推进中国国家文档格式标准UOF。
在去年9月的投票中,中国反对微软主导的OOXML文件格式成为国际标准,这是因为OOXML在开放性、技术成熟性和知识产权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很多国家也像中国一样投票反对。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有反垄断的愿望。因为OOXML基本上是微软公司一家的产品——微软Office 2007的技术规格,它不够开放,人们担心如果它成为国际标准,可能造成微软Office 2007的新垄断。所以,这种反对意见表明人们希望文档格式标准能真正的开放,希望在办公软件领域能形成公平的竞争。
倪光南说现在自己很注意支持开源软件,还有一个与中关村息息相关的问题,那就是“软件开发人才的争夺”:“微软等跨国公司钱很多,胃口很大,希望能够把优秀人才都揽到他们的公司里,这一点,中国软件企业比不过,不过还好有开源软件,我们可以运用全世界的软件开发人员的头脑来取得进步。在文档格式方面,我国也应力推UOF,可以从公文应用开始,使UOF迅速推广开来,成为中国新一代文档格式的事实标准。”
采访中,记者能够感觉到,倪光南对中关村,对这块给予他辉煌、困扰、机遇、考验的热土,怀着一种特殊的热爱。因为这份热爱,因为这份执著,他永远对自己抱有希望,怀有责任感。2002年时曾有将17000科技人员搬迁出中关村的计划,也正是由于倪光南等人的直接参与反对,而保留了中关村这一块创新基地的重要智慧来源。
倪光南对于自我的评价很客观,他以老黄牛自喻,认为自己“只是信息领域一个普通的科技人员而已,不是什么‘家’”,他说:“我这一辈子都在致力于把科技成果产业化。这是一项伟大的工作,我做得还很不够。多年来一直在问自己,有没有虚度年华,有没有蹉跎岁月?我的答案是,年轻时往往将事情想得很简单,后来才知道做成哪件事都不容易,一个人能做的事很有限,我认为,只要自己尽力就行了。兢兢业业把事情做好,不给自己留下遗憾。”
当记者提及,有人将他比成中关村的堂吉诃德时,他笑了:“有挑战精神没有什么不好,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去挑战那些跨国公司的。”
《科学时报》 (2008-11-8 A3 专题)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评头论足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