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文学课有点不一样:把考场搬进社区,请居

  网络渗透测试     |      2023-06-05 20:04

极目新闻通讯员 纪曼

“武大真的有小狐狸吗?”“樱花是甜的吗?”近日,武汉大学学生志愿者们来到武汉武车社区,“变身”幼教老师,和社区孩子们共度周末。

据了解,这是志愿者们连续两周第三次来到武车社区,并非一般的公益活动,也不是一次偶然为之的社会实践,而是武汉大学本科必修课程“中国文学(下)”的期末考试。考试方式为学生们自愿组成队伍,奔赴武汉市及周边地区的社区,开展“送文化进社区”活动,这场考试没有纸,也没有笔,更没有监考官,至于成绩高低,则由社区居民群众说了算。

考试改革源自于师生之间的“对撞”

提到这次考试改革,该课程主讲教师韩晗一直难忘那次在课堂上和学生们“对撞”的场景。

2019年调入武汉大学的韩晗,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20年以来,他一直承担着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文学(下)”课程的讲授。今年三月在课堂上发生的一件事情,让韩晗记忆犹新。

“那天课堂上来的人非常少,全班不到十分之一。”从教十年的韩晗当时就“震惊”了,再一问,原来都外出采访、摄影去了,当时韩晗就在课堂上批评了没有来上课的同学们,有几位性子直的同学,通过微信第一时间对韩晗老师提出了“抗议”,表示新闻专业本身就是重实践的专业,文学课程的老师也必须考虑好如何安排实践。

面对敢于表达、敢提意见的“后浪”们,一开始韩晗也犯难,“新闻专业里的文学课程,不像摄影、采访课程有一套规范的实践流程,可参考的实践经验并不丰富。”

作为工业遗产研究学者的他一直关注老旧工业社区的文化需求问题,他之前调研发现,许多老旧社区缺乏文化活动,经过思考,他认为同学们可以以“送文化进社区”的调研实践形式完成这门课程的考试任务,“武汉大学是武汉市的重要文脉,武大的学生应当对武汉市的市情有所了解,也应当为这个城市的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十多支队伍奔赴武汉都市圈各地

“我非常感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领导,他们对我们的方案非常支持。”韩晗表示,当这门课程的改革方案拿出来时,很快得到了院领导的肯定,“当时还怕同学们有意见,我们把这个方案拿到班上投票,绝大多数同学都支持这个方案。”

该院团委书记李烽是这个方案的支持者之一,他和韩晗一道作为这门课程的指导老师,并为“送文化到社区”同学们定制了旗帜与服装。

四美塘社区、武车社区、景江社区、涂家沟社区、友谊社区、钢花村街111社区……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送文化进社区”的同学们跑遍了武汉三镇,最远的去了黄石下陆社区。画墙绘、猜灯谜、做刺绣、剪窗花,为老人集体祝寿、与居民一起写诗、和儿童共读绘本……

“这个活动让我们走出校园,真正以社会为课堂,体会一座英雄城市大动脉下的像毛细血管一样的细枝末节,感受武汉的风土人情,去体验、了解不同的人生故事。”该院2022级本科生厉娜认为这个活动很有价值,“我们与社区居民因为这个活动联结在一起,构成彼此生活中的一份美好,一切都充满意义。”

“送文化进社区”将常态化延续下去

“中国文学(下)”是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必修课,这与该院源自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的传统有关,最早承担这门课程的老师,是去年病逝的著名学者秦志希先生。

“‘元宇宙’时代瞬息万变,文学不再是这门课程初设时的‘阳春白雪’。如今快递小哥都成了诗人,可见文学必须要‘活起来’并走向民间,它才有强大的生命力。”韩晗表示,学生们的各种实践也让他对文学有了新的认识。

在“送文化进社区”的活动当中,韩晗对在湖电社区开展的活动印象最为深刻,同学们把一些写着抒情句子的字条放在一起,请社区的老人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组成一首小诗,粘贴在扇面上。好几位老人戴着老花镜,大声地朗读出了自己“组合”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