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安全扫描-香港墨客投资移动版

主页 > 业界资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人民政协新实践)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农业强国建设道路上,如何实现农民增收?如何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未来“三农”工作的重点在哪里?6位全国政协委员发表了意见建议。

  ——编  者  

  

  补齐短板,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陈萌山:

  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今后“三农”政策的谋划,要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建议:

  政策主体应从支持农业向支持农业农村农民转变。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支持需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在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农民的现代化是短板,任务艰巨。要保障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的充分发展,加大职业教育扶持力度,促使“农民”由身份变成职业。

  政策目标要从支撑全面小康、脱贫攻坚向共同富裕、全面现代化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意味着,要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围绕农民增收出台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重点在构建农民收入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上应有新的突破。

  政策手段要从传统发展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转变。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活全世界近1/5的人口,为摆脱单纯依靠稀缺的水土资源高负荷利用的路径依赖,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及提升产能建设转型成为必然选择。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大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政策着眼点要从产得出向产得稳定、供得稳定转变。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特别是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财政补贴标准,有效增强农业生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聚焦城市菜篮子,完善保供机制,努力提高自给率和控制率。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加快解决城乡发展这个最大的不平衡问题,加快补上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短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这是推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招,是深化改革的要务,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和红利,需要扎实推进。其基本思路,就是要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加快构建农村土地市场,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消除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中各种歧视,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用最大化,增强农村的生机活力。建议:

  发育农用地市场。农地承包权要永久化,在此基础上试点推行承包权交易,政府加强监管,并提供配套服务。交易要农村社区内部优先并设定交易上限,要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且购入方要限定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家庭农场。

  支持引导落户人口依法自愿有偿退出“三权”(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建立农村土地交易中心,允许在城市安家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通过交易中心挂牌转让其承包地、宅基地及建筑物,探索设立农村土地收储机构,收购和整理进城落户人口转让的承包地和宅基地。

  推动增量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星罗棋布的村庄格局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大潮中受到极大冲击,村庄的空心化和常住人口老龄化已较为普遍,因此要推进村庄整治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一步培育市场,加强管理和服务,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实现整理出的增量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市场越大,交易主体越多,就越利于达成均衡交易,同时考虑到土地要素具有显著的区位级差特征,应征收一定的附加税,用于支持偏远村庄。

  科技赋能,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主任王权: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手段。我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仍沿用传统建设模式,如建数据库、建应用系统等,存在遥感卫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农作物种植等数据重复生产的现象,除成本高外,兼容性也不强,且更新维护不易。建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