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人民政协新实践)(2)
时间:2022-12-24 15:3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插件 点击:次
开展土壤参量监测,服务耕地质量保护。以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成果为本底,综合利用可见光和高光谱卫星对我国七大地理分区土壤关键参量进行监测,全面摸清我国土壤,特别是耕地土壤质量。以年度为周期进行土壤质量变化监测,开展耕地土壤年度体检,分析其土壤变薄、变瘦、变硬和土壤污染等土壤质量退化成因,研究提出保质和污染防治对策,确保土壤质量,为农业种植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开展土地利用监测,服务耕地保护。充分发挥我国目前在轨运行的陆地遥感卫星高分辨率季度观测优势,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开展全国范围内农用地用途变化监测,为尽早制止、严肃查处违规情况提供技术支撑。 开展基础信息保障,赋能农业信息化。将国家投资建设的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作为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农业农村信息平台接入服务,为其在线提供包括遥感卫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地表覆盖变化以及土壤、区域农作物种植结构等基础信息和技术平台支撑,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原副主任肖仲凯: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对农业关键核心技术,要充分考虑“卡脖子” 问题,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立“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科技组织模式,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生态,深化农业科技评价改革,加快技术攻关,切实提高自主能力。建议: 从源头抓起,把现代种业发展起来,尤其要强化实施种业自主创新战略。深入推进国家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四大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大力推进生物育种的技术攻关与技术储备,大力发展基因编辑技术,同时加大对国内种业企业的支持扶持力度,强化种业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把农业机械技术装备水平提上来。联合农机装备行业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共同打造国家级农机装备创新发展平台。结合我国地形复杂、作物种类繁多等特点,大力研究发展适应丘陵山区作业、小农生产的小型农机和适应特色作物生产、特产养殖需要的专用农机,加强补齐全程机械化的短板。 提升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水平。推动农机制造与信息服务有机结合,促进生物技术、气象预测、病虫害预警等现代科技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扩大现代科技在农作物防病减灾、提质增量等方面的应用范围。建立“实时感知、智能控制、精准作业、智慧服务”的工厂化农业技术体系,实现技术产品自主化、生产管理智慧化。 齐抓共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余欣荣: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我国人多地少的背景下,必须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持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牢基础。建议: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按照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并重要求,加强耕地质量改造提升,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和土壤培肥改良工程,开展酸化土地治理和盐碱地改造试点。探索制定绿色农田国家标准,不断提高建设标准,改善生态环境,建成节水、节肥、节药、节劳的“四节”绿色高标准农田。 加强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加快设施蔬菜产能提升,探索在发展基础好、潜力大的地方开展整市建设设施蔬菜基地,开展集中育秧育苗中心建设,加强设施养殖场、屠宰场和海洋牧场建设,促进水产养殖基础设施特别是远洋捕捞装备提升。 大力推进农产品仓储物流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广、多层次、全过程的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是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提升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以田间地头冷藏保鲜设施、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和区域冷链物流基地为重点,建设规模化、通道化、网络化的产地冷链物流服务网络。 建立农业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仅靠中央财政难以负担,可借鉴水利等行业做法和地方成功经验,实行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行企业为实施主体、财政撬动金融社会资本的投融资模式,在建设主体上,引入农业投资公司或投资机构等市场主体;在资金筹集上,推行财政投资与金融信贷投贷联动;在经营方式上,鼓励社会资本合作建设运营农业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全国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督察专员王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