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部 中国地震局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

  ddos防御     |      2023-03-22 20:02

  应急〔2022〕30号 

  国家矿山安监局,消防救援局、森林消防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急管理厅(局)、地震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急管理局,应急管理部机关各司局,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应急管理部所属事业单位,中国地震局机关各司室、所属事业单位:

  现将《“十四五”国家防震减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应急管理部  中国地震局

  2022年4月7日

  (本文有删减)

  “十四五”国家防震减灾规划 

  防震减灾是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内容,也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推进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和《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纲要(2019—2035年)》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就。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持续增强,全国大部分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5级,国内地震实现2分钟自动速报,部分地区具备地震预警服务能力。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稳步提升,全面实施第五代全国地震区划图,开展全国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推动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作,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惠及数千万农村村民。地震应急救援实现重大变革,有效应对四川九寨沟7.0级、四川长宁6.0级等强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扎实推进,完成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900余项,减隔震技术应用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1300余项建设工程。地震科技创新不断拓展,高铁核电地震预警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成功发射“张衡一号”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震监测基础设施。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深入落实,与“全灾种、大应急”体系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地震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明显下降,地震灾害对经济社会影响明显减轻,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地震安全服务。

  (二)机遇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救灾和防震减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防震减灾提供根本遵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防震减灾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人民对包括地震安全在内的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防震减灾提出新任务。新兴数字技术赋能地震科技创新,为实现现代智慧防震减灾注入新动力。融入“全灾种、大应急”体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升开放合作水平,为防震减灾拓展新空间。

  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地震监测站网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地震预报依然是世界性难题,地震预警服务刚刚起步,科技创新对事业支撑引领作用不够,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不够普及,社会力量参与和市场机制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总体上看,“十四五”时期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要求,着眼“两个大局”,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工作方针,认识和把握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和化解可能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地震灾害风险,推动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推动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夯实监测基础、加强预报预警,摸清风险底数、强化抗震设防,保障应急响应、加强公共服务,创新地震科技、推进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