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考研成绩查询 历年国家线 23择校小程序 中公APP下载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概况(官方网站网址: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成立于1998年7月7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1961年成立)和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1965年成立)合并而成。
研究所面向国际干旱区生态、环境、资源领域科技前沿,面向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大需求,面向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主战场,围绕自然资源开发、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重点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与环境监测和评估、干旱区水土资源利用与生态安全、新疆和中亚矿产探测与环境治理、干旱区战略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新疆农牧民增收和区域发展等研究。
在科研机构设置方面,建有荒漠与绿洲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干旱区生物地理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国家荒漠-绿洲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与自治区政府共建了中科院新疆矿产资源研究中心。在国内建有11个野外台站,其中,新疆阜康荒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新疆阿克苏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新疆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3个国家野外观测站。另有分析测试中心、文献信息中心、标本馆等科研支撑平台。2017年,与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保护区共建了帕米尔高原生态野外观测与研究站。
国际科研平台方面,新疆生地所建有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中美国际干旱区生态研究中心、中日干旱区生态研究中心、中国-比利时地理信息联合实验室、东非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2017年在蒙古国新建中蒙草地生态系统联合野外观测与研究站。
截至2017年底,共有在职职工519人。其中科技人员294人,科技支撑人员172人,包括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97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1人。“西部之光”人才入选者3人(新增1人)。
研究生培养方面,新疆生地所是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地理学、生态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三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植物学、生态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六个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植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环境工程、测绘工程、生物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十一个专业一级(或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等三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435人(其中硕士生 215人、博士生220人)。在站博士后41人。
在争取和承担科研任务方面,2017年,新疆生地所共有在研项目435项(包括新增项目133项)。其中,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新增1项)、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新增1项)、面上项目55项(新增15项)、联合基金项目24项(新增7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承担(或参加)课题21项(新增10项);主持(或承担)(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财政部和院)重大仪器研制项目4项(新增2项);承担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课题12项(新增3项)。
2017年,新疆生地所两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典型温带荒漠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和“新疆旅游大数据与信息服务技术集成及示范”分别获得2017年度自治区自然科学一等奖和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新疆生地所全年发表论文727篇,其中SCI共344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受理专利43项,授权专利29项。“典型温带荒漠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定量给出了中亚荒漠植被有机碳储量,提出了荒漠生态系统草本层和生物结皮层对调节系统碳交换和碳平衡具有“开关效应”的新观点,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荒漠植物“由上至下”吸收大气水分的新模式,揭示了荒漠极端耐干植物水分调节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构建了齿肋赤藓扩繁技术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新疆旅游大数据与信息服务技术集成及示范”搭建了覆盖面广、数据量大、功能强大的旅游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畅游新疆”网站,实现了旅游卡“跨业态”多元整合营销商业模式创新和应用推广,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旅游信息服务产业链。“卡卡通”为签约景区带去游客11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