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搭建了全新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平台,日益成为意识形态博弈的主战场。近年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越来越成为政治实践和社会舆论密切关注的问题。网络意识形态不是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机械式再现,而是在网络社会中具有自身的独特意涵,并且具有新的表现形态与问题指向。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仅是指意识形态在互联网时代不受威胁与挑战,而且深层折射出经由网络“互联与强关系”本质给意识形态带来的冲击,以至于必须构筑适应网络社会的意识形态安全屏障。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更系统与完整地解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构成要素与内在结构,理清其核心功能指向,并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念下进一步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本文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这对于在复杂的互联网环境中探求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规律并指导具体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要素与结构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系统构成,是指相应要素相互关联所构成的关系空间,并在这种关系空间中衍生的复杂性结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要素与系统构成,与传统意识形态安全系统相比较,表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征,是建基于“强关系”的网络架构。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系统就是基于核心要素与外围要素按照一定次序而组成的复杂性结构。
1.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构成要素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要素,就是构成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系统的最基本单元,它是必不可少的构件,对于系统本身的产生、变化、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系统的核心要素缺失或受损,那么就会危及系统本身的存在及其运行机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网络空间指导思想的安全。指导思想是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向性因素,它对主流意识形态属性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互联网在全方位、多层面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各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思潮、情感态度等也在其自身形塑的时空环境中不断涌动,造成虚拟世界中的指导思想面临种种冲击和挑战。二是网络空间政治信仰的安全。政治信仰是一个政党塑造政治秩序的基础和前提。“政治信仰包括对特定集团执政合法性的认同、对特定政治制度的认同以及对特定政治理念和政治目标的信仰等。”网络空间的政治信仰安全,主要涵摄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路线、政治立场等的网络传播与认同。它影响到一个政党的执政地位,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治格局,影响到一个国家整体政治秩序的良性运转。三是网络空间核心价值观的安全。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首要问题就是确保核心价值观安全,从而让个体与群体能够在网络空间获得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共享最基本的价值规范。网络公共空间核心价值观安全主要是一个国家要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所认同的概念、范畴、范式等具有自主的定义权、解释权和裁定权,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功能和黏合效应,并面对外来价值观的攻击、渗透、侵蚀时不会自我质疑,甚至被同化或篡改。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系统的外围要素,主要是指围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核心要素而存在和衍生的附属性要素,它与核心要素彼此互构而形成整体性、共生性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系统。如果没有外围要素提供支撑,那么核心要素也就孤掌难鸣,甚至囿于缺乏外围要素的信息供给而丧失自身的作用。通常而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系统的外围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系统的网络伦理秩序。网络伦理秩序是维护虚拟世界主体关系的道德形态,是大多数网民理解和认同的主流价值规范。一般来说,网络道德秩序通过“至善”理念、“道义”责任等发挥网络公共空间的治理功能,规制人际交往秩序。网络伦理秩序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它借助道德规范调整网络社会关系,通过激励性和限制性双重方式引导人们“抑恶扬善”。构建良好的网络伦理秩序以增强网络主体的自律意识,有助于夯实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合法性根基。二是健全的网络法律规范。网络法律规范是以法律制度的稳定性、权威性、形塑性等特点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但需要注意的是,学术界通常认为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法治化建设依靠其惩罚性得以运行,似乎过分看重法律制度的惩戒功能。实质上,网络法律规范兼具“限制性”与“导引性”的双重逻辑,它不仅经由禁止性、惩罚性、强制性等限制规范捍卫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而且还依靠激发性、奖励性、鼓励性等导引规范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三是良好的网络社会心态。网络社会心态是反映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一面镜子,它能够以其属性折射出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与否。如果网络空间充斥着怨愤、焦虑、浮躁、悲观、偏执等不良社会心态,那么意味着各种矛盾和冲突迅速积聚,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与团结。只有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培育积极向上、理性平和、乐观健康的网络社会心态,才能从一个侧面说明主流意识形态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体现了它应有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发挥了强有力的“黏合剂”功能。四是坚实的网络技术支撑。网络技术的应用与保障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外围要素。网络意识形态之所以在网络空间中生成、变化与发展,在根本上还是基于网络技术的支撑。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具有在网络公共空间中制造不确定性的可能与后果。因而,只有全面掌握互联网的前沿与核心技术,才能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供基础保障。
2.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逻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