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安全扫描-香港墨客投资移动版

主页 > 业界资讯 > imtoken

CPO技术: 突破AI算力互联瓶颈(5)

  技术挑战:封装工艺复杂,TSV、TGV等技术存在效率低、成品率不足等固有缺陷;硅光技术面临波导损耗、耦合效率低及温度敏感等瓶颈;散热设计难度大,芯片高温易致性能失效。

  产业化挑战:处于初期阶段,依赖多环节协同但市场接受度低、标准未统一、制造能力有限;先进封装成本高、量产良率低;封装不可插拔导致维修成本高、可靠性不足。

  市场竞争与替代风险:LPO技术凭借低成本、易维修等优势仍是主流,若CPO在功耗和成本上无显著优势,中短距离市场可能被分流。

  生态与标准问题:接口、连接器等标准不统一,厂商方案兼容性差;国内企业在核心技术、专利及设备上与海外存在差距,产业生态不成熟。

未来发展趋势

  标准化。随着CPO技术日趋成熟,标准化建设将成为推动其广泛应用的关键环节。国际标准组织(如IEEE、OIF)及产业联盟(如COBO、OpenLight)将加快推进CPO接口、封装及测试标准的制定工作,以促进不同厂商之间的互操作性与兼容性,为技术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应用场景多元。据LightCounting数据,2025-2027年,CPO在AI数据中心的渗透率将从5%提至30%。而在边缘计算、云计算、自动驾驶等领域,CPO将赋能车载计算单元和工业控制系统的光互连场景,市场需求也将逐步得到释放。

  OIO技术。OIO技术是一种芯片级光互连技术,是将光引擎直接集成在计算芯片内部,集成为统一的一片OEIC(光电子集成电路)芯片,取缔了在同一PCB板上的多模块集成形式与电信号的传输方式[1]。OIO技术被视为是CPO技术经过演变之后,光电集成技术的最终形态。

  [1]测试链盟:OIO技术生态全景解析:架构革新、场景突破与产业突围路径

(责任编辑:admin)